由李德成先生所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苍山血海》新书发布会暨电影剧本改编研讨会7月2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先生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以下为康伟先生发言摘录:
感谢文联出版社、感谢作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研读和探讨的具有多义性的丰富文本。这本书让我很亲切,第一李先生是记者,我也是,从记者角度来看,特别是写作方法上有一些共鸣。另外“苍山血海”这四个字是我的老领导写的,张飙先生也是艺术报的老社长。所以说今天是很亲切的一个书,很亲切的一个会。
不过,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还是打了大大的问号,我始终想找到一个答案,但是我翻到最后一页也没有找到答案。刚才两位主席都谈到一个问题,按照常规叙事路径,这个人物、这个情节的高潮究竟在哪儿?我看到最后也没有出现,所以我的问号到最后也没有拉成感叹号,到现在我的问号还在那儿挂着。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感受。
对于本书,我先说三点。第一点,体现了李德成先生对地域文化开掘的深度和力度。作家一般都会找一个地方聚聚自己的人气,找自己思想滋润点的地方。同为山东作家的莫言,他就是写高密的东北乡。包括阿来,文化的藏区和地理的藏区都是他写作的家园。李德成先生把目光聚到自己的家乡,我不知道这个简庄是虚构的还是地理实有的,也许可以构建关于简庄小说的一个原地,这是非常亮眼的一个做法。深度开掘我们的故乡,开掘本土地域文化,进行文学性地书写,达成很多价值的诉求。刚才作者在致辞里讲了非常高级的一些想法,特别是对历史观的判断,能够有效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那一段历史和重新认识那个地域都是非常有好处的,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和眼界。
第二点,本书创新性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抗日战争中敌、伪、顽以及国民党的负面“浮世绘”,把敌伪顽的残酷、残忍、不忠、变态,日本文化心理描写得非常充分,包括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公器私用等等揭露得非常充分,从这样一个角度反映了他们为什么失败,这是很好的一个的角度。就我的视野来看,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剧作品也好,似乎没有一部作品是描摹这样的浮世绘的。
第三点,以前说“土八路”,这里也有写到八路“土”的地方,“土”不是一个蔑称,实事求是地讲,他们有物资条件的不足和缺陷,但是本部作品介绍了很多八路的“洋”的地方,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写到关于“北海币”与实物相挂钩,这完全是美元体制,那个时代非常超前。包括炸药的制造,说是请了德国人去看,说如果在欧洲应该得诺贝尔奖。这样的描述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八路军的认识,让人大开眼界。包括地雷的制造,书中写到山东共产党军队里的一些专家到山西帮助他们的兵工厂制造炸药。这样打开人眼界的叙事,让人产生阅读的冲动,想了解这样一段历史。甚至读罢书,我还想找点资料来看一看,因为这个确实是非常的亮眼。
这三个特点让作为文学作品的《苍山血海》非常有意思,非常好读。
再回到问号上来,这本书这样一个大胆的结构,我特别佩服作者的勇气。怎么来把这部作品改造成电影,怎么样让它的主流价值观得到高度彰显,还有就是艺术的彰显。所谓高度彰显,就是一看就是特别正面的,不管内容是什么,它可以写反面的东西,但一看就特别正面。另外在艺术反映上,不管是文学样式也好,还是你使用的技巧也好,能够艺术地转化为电影,这两个是很大的挑战。回到本书或者即将诞生的本片,不管是网络电影还是院线电影,现在审查标准是一样的,如何把历史观和价值观凸显得特别正面和主流。包括作家、出版社,包括在座各位都完全认同《苍山血海》是想表达主流价值观的,但是有可能会产生一种硬伤或者风险。刚才徐粤春主席说是风险,我觉得它不是风险,如果按照目前的结构拍电影一定会出问题,是一定要把它拧过来。我看的过程中有一种感受,首先从人物来讲,感觉焦点比较多,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人物引领叙事线索,感觉上想说的特别多,叙事上有一些不太连贯。其实经过现在各种小说技巧的阅读体验,专业读者来讲这都不是问题。但我在看本书的时候说实话遇到一些困难。我看了两遍,为了搞清楚我还列了人物关系表,否则恐怕读不下来。这方面转换成电影以后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人物来讲,本书确实没有出现一个正面人物。正面人物都是传说,要不就是作者直接出场,引用历史资料,来说很多正面的东西,非常新鲜。另外,通过敌、伪、顽这三方面的人,通过他们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节点来介绍共产党的厉害,共产党抗日飞速的进步,到后来慢慢成为一个可以与国民党相抗衡,最终战胜日本的进步力量,表现得非常充分。但是怎么样在影像上实现呢?要转换成电影,如果没有人物形象实现不了影像化,怎么办?恐怕要进行人物调整。书里有几个人物非常有意思。比如胡作为,他一生经历了四次变化:在北京入党,在青岛投敌,后来变成日本鬼子,再后来被国民党收编,四次转变。他真实体验了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一种中国人的选择,具有典型性,很有戏。我认为可以把这个文章做足。还有一个日本人叫伊达顺之助(张宗援),认了张宗昌作义父,这样的一个人物,可以带出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场域。这两个人物非常丰富。相反,塑造正面人物则难度很大,怎么样让正面人物与这两个人抗衡,并且战胜他们,而且在形象上和艺术感染力上战胜他们,恐怕要精心设计一个主要人物,再加上一个次要人物搭配。可以从胡氏家族里选一位,开始可以让我们误以为他是反面人物,但是要很快地出现,别太晚,也不要说他到最后因为什么原因转变,他本来就是才行。当然他可以很复杂,看上去这个人就是一个敌伪顽,但实际上他本身就是共产党才可以,跟具有感染力的反面人物相抗衡,把这个人物设计好。我觉得可以在胡氏家族里选一位,这样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政治选择,在一个家庭里的冲突和矛盾,也有利于转换成影像、叙事的一种冲突,这样结构就比较紧凑。还可以再加一个民间性的人物,他不是共产党,但是他和党坚定地站在一起,来支援党的斗争,可能会比较立得起来,比较丰满,也很好看。
我觉得《苍山血海》这样一个的架构是特别有意思的,不过要解决好人物关系问题,从整个价值观上把握好,站得住。我们价值观、历史观肯定都没有问题,都想表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但是如果最终呈现的效果可能会产生歧义的话,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如果按照目前的架构,剧本肯定是过不了,我觉得需要作出调整,把人物到位,把历史信息带出去。艺术上,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今年的负面评价比较多,怎么样把以前存在的弊病在我们这个作品中屏蔽掉,按照我们的这个思路把《苍山血海》锻造成为一个有艺术感染力、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我特别想强调这个地域特色,在后期可以把这方面加重。书里面谈到很多很好玩儿的山东本地民俗性、民间性的的东西,特别有趣,包括“炉包”等等。这样的信息做得特别足,会特别好看。
总之,《苍山血海》这个作品非常有改编价值,也早日期待着《苍山血海》能够改编成功,在电影院跟大家见面。再次祝贺作家,祝贺出版社。谢谢。